时间:2022-12-27 09:38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网络话题“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登上微博热搜。面对大学生走向社会“第一步”面临的种种风险,部分高校尝试开设了恋爱课、法律通识课、财经素养课、健康素养课等社会常识素养类课程,受到学生欢迎。
如何租房?如何落户?如何办理贷款?在人们认知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大可能是“社会小白”,但现实中,一些毕业生却因不会办事、办不成事,在社会屡次碰壁,甚至上当受骗。有的因就业被毁约不懂维权而吃亏,有的被租赁平台和无良房东坑害,有的一不小心踏入“消费贷”等理财陷阱。这一方面因为“象牙塔”生活相对简单,一些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将生活交由父母一手操办,社会经验普遍不足;另一方面,人们过于看重书本教育、专业知识与考试成绩,对生活技能重视不够,社会常识素养教育欠缺。
一些社会常识,看起来简单琐粹,关键时候却能帮助学生“避坑”、少走“弯路”。社会常识课受到“热捧”,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渴望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全面发展的心态,也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需要完善。不少大学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往往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滞后、覆盖面有限,和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指导性不强。
大学是使学生由“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转换器。大学课程的开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学科的学习,也要考虑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如何提供更“实用”的课程,不妨多听听学生的建议,对呼声较高的课程,评估论证其可行性。东南大学开设的“个人理财及证券投资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的“生活中的纠纷与解决”、武汉大学开设的“恋爱心理学”等通识课程,缓解了大学生走向社会“最初的迷茫”,因而备受欢迎。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企业用人标准等因素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推更多大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职场,聘请业界人士来讲授课程,把前沿动态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让课程既有用又解渴。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教科书。课堂教学不可能解决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对大学生来说,主动学习、躬身实践很重要。自己怀着好奇心、求知欲,通过各种渠道“补充营养”,在实践中学、在网上学、向别人学,比寄希望于“大学开课”更有效。只有认识到自身不足,提前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就多接触生活、多参与实践,让知识结构更多元、人生阅历更丰富,才能真正提升能力素养,更好适应社会挑战。(韩小乔)
编辑:明亮
最新动态
- 12-22 岳毅平院长开展《徽州园林的地域特...
- 12-22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深化现代职业...
- 12-22 人社部部署2023年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 12-2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 12-19 9001诚信金沙第三届安徽省大学生质量文化与...
- 12-18 我院组织师生收看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
- 12-18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推进职...
- 12-18 善用社会大课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