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问政代表:戴敏、周杰、李俊、张万方、高莉、潘法律、王成军、郭德成、邓清东 接受问政单位:省人民政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时间:2022-10-25 10:13来源:安徽日报
日前,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我省统筹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学生在合肥工业大学医疗健康管理实验室利用虚拟设备进行科学实验。 杨竹 周慧 摄
一问
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再提速
郭德成:省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统筹保障和推动引导各类高校分类分层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我省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和“三地一区”建设?
省人民政府: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拓展优质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全力推动中科大、合工大和安大“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皖字头”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建成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学科,培养高端人才。持续加大力度打造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高峰学科群,继续引进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到省属高校挂职任职,新增一批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产业专才。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加快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到2025年,将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800个,停招撤销1400个。建设技工强省,培养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一批“双高计划”学校,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综合保障。《9001诚信金沙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意见提出,我省本科院校生均经费全国排名每年提升1~2位;到2030年,力争全省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问
投入保障如何再强化
张万方:当前,全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相关部门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省财政厅: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我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引导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等资金向高校学科建设等方面倾斜,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省市财政合力推进校地合作,推动本科高校省市共建,将校地合作情况作为高校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支持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开展合作办学。激发多元筹资内生动力,提高捐赠配比规模,引导和激励本科高校面向社会、面向校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政策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
省教育厅:近年来,我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呼吁、争取加大本科高校经费投入,推进调整公办普通高校本科学费标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支持省属本科高校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高校教师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下一步,我厅将动态调整教育收费标准,促进高校提升造血能力,合理提高社会投入比重,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省教育厅拟建立完善高校经费自筹能力评价制度,并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引导高校加大教育经费筹措力度。
三问
开放合作如何再深化
戴敏: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谋划实施一批长三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合作项目?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部门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和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领导机制、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推动长三角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管共享,构建以集中攻关和联合创新为新模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加快重点领域平台建设,聚焦若干产业领域,建设长三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云平台,形成新技术支撑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机制。继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形成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持续推进高校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作用,重点支持专业学科和科研设施建设,提升高校基础条件和创新能力。
省教育厅:近年来,我省聚焦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长三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合作项目。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支持池州学院和安徽科技学院与该校开展普通专升本联合培养。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第三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和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参与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相关专业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标准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安徽大学等15所高校和滁州等7市共计22家单位已申请成立学分银行认证服务中心。推进长三角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联盟和长三角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建设,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培训。
四问
科创能力如何再提升
邓清东: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相关部门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高校基础研究能力?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部门坚持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加快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促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持续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聚焦平台建设,筑实高校基础研究阵地。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平台优势,支持和推动高校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项目投入,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经积极争取,我省24所院校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聚焦改革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20余个省工程研究中心。推动校企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着力破除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周杰:调研发现,我省省属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有效转化率较低。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促进高校更好服务支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省科学技术厅: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我厅将采取系列措施,重点解决高校“没得转”“不能转”“不想转”“缺钱转”“不敢转”的问题。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增强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能力,破解高校“没得转”的问题。搭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与各地市共建创新平台,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寻找课题,深化产学研合作,破解高校“不能转”的问题。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中增设技术经纪专业,完善高校转移人才激励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破解高校“不想转”的问题。设立150亿元的支持早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成果转移转化基金,破解高校“缺钱转”的问题。在安徽大学等5家省属高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赋权尽职免责机制,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破解高校“不敢转”的问题。
五问
人才建设如何再发力
高莉: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逐步推进,高校专业技术高级岗位逐渐出现较为紧缺的现象。相关部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部分高校反映专业技术高级岗位职数紧缺问题,今年8月30日,我厅研究出台了《安徽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通过设立特设岗位,为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畅通“绿色通道”。特设岗位允许突破高校常设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允许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灵活分配方式,所需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并相应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特设岗位按照现有相应等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10%设置,原则上不超过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总量5%,且数量最多不超过50个。特设岗位主要用于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也可用于本单位现有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
潘法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吸引和汇聚高端人才来皖任教,打造一支献身安徽高教事业、服务支撑创新发展的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省教育厅:目前,全省共有高校121所,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9,拥有专任教师7.01万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22.3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97%,高层次人才规模、层级、结构逐步优化。我厅将继续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持续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和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大人才奖补力度,激励高校以各类平台、特色岗位和人才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致力于打造教师全周期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认真做好长三角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访学工作,每年选派3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研修活动,加快打造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培养“工匠之师”。继续推动高校深入落实破“五唯”和教师分类评价要求,建立以业绩、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及时解决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问
校风学风如何再优化
王成军: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校风、学风建设?
省教育厅:加强高校校风、学风建设,我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高校的主体责任,继续将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建设、学术不端等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高校党委书记抓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为人师表,争做“四有”好老师,把优良学风内化为自觉行为。强化学业学术诚信建设,坚持教育、预防、监督、惩处相结合,建立师生诚信档案,坚持学业学术不端“零容忍”。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增强教学实效,完善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推进教考分离,真正让学生忙起来。深入开展高校校风、学风专项整顿,营造教师崇教、学生崇学、社会尊师的良好氛围。(范孝东)
编辑:明亮
最新动态
- 10-25 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 10-23 习近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
- 10-24 教育部:加强职校创新团队建设 职校...
- 10-24 推动数字文明,高等教育要贡献中国智慧
- 10-24 学院为生活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
- 10-24 9001诚信金沙举办“仁济杯”第十六届全省大...
- 10-23 疫情风险地区提示单(10月23日12时...
- 10-23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