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09:09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命题;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把这两次9001诚信金沙思政课的重要讲话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这里提出了思政课教学应着力解决的两个大问题:一是“视野窄”,二是“视力弱”。“视野窄”,需要打开大视野,解决“见多”的问题;“视力”弱,需要把道理讲透,解决“识深”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善用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重要课题。

  善用大思政课,打开思政课的大视野

  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脱节,是影响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痼疾。理论与实践脱节,首先带来思政课“视野窄”的问题:理论讲解缺乏现实针对性,不关注、不了解社会生活,不能及时把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干巴巴地讲,教学毫无生命力。提出“大思政课”的命题和要求,既是对“两个大局”叠加疫情给社会生活、学生思想带来广泛、深刻影响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呼应,也为新时代思政课打开视野、走进社会大天地、与时代同频共振指明了方向。

  大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搭建一座桥,让学生走出孤芳自赏、自我封闭的小天地,走向一个广阔的大天地、新世界。这个大天地里,有祖国、有人民;有历史、有未来;有中国、有世界,有责任、有奋斗。打开这扇门,学生才能发现天地高远,世界辽阔,人生厚重,奋斗值得。如何把“桥”的两端连接起来,帮助学生搭建起这样一座深刻理解并自觉肩负使命和责任的思想之桥?其要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时代、认识社会。唯有认识时代和社会,认识个体与时代和社会的命运关联,才能使每一个个体深刻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自觉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抢险救灾的最前线、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科技攻关的岗位上、奥运竞技的赛场上、保卫祖国的哨位上,处处皆是思政课的新天地、新素材。思政课必须走出教室和校园,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和实践,把丰富的实践、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引进课堂,把家事、国事、天下事引入课堂,把风声、雨声、民心声传入课堂,在视野开阔的大思政课堂中培养学生事事关心、声声入耳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

  善用问题,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

  所谓思政课教学“视力弱”,是指教学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停留在经验常识层面,就现象谈现象,缺乏对现实的理论解释力和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而善以问题为导向,用精准的问题击中学生思想困惑,用透彻的问题解读社会生活表象,是讲深讲透大思政课的关键。

  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看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抓住了学生关切、困惑的问题。我们要调查研究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归纳归类。学生关注的具体问题可能多种多样,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很多又具有同质性和相通性。将问题归类,实质上是一个进一步提炼深化,寻找深层次、根本性、复杂性问题的过程。这些经过归类的问题,正是引导教学走向深入的“引路石”。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找准思政课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都是对有关理论问题的回答。这些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则是来自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抽象和表达。因此,找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是要透过结论找到问题,并以此问题为起点来引导教学、答疑释惑。

  思政课不但要求教师讲深讲透,还要培养学生面对纷繁社会现象看深看透的能力。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能给学生打开一扇门、搭建一座桥,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套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现实的“思想工具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套“工具包”,是学生看世界、闯天下的导航仪,是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以无厚入有间”的解剖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就出彩人生的护身符。只有拥有了这个“工具包”,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天下大事中认识天下大势,从天下大势中坚定理想信念。

  善用故事,把大思政课讲实讲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特别是讲到学生心里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既能讲深,还能讲活,最终能讲透。讲故事,就是把抽象、高深、枯燥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的好办法。

  用故事讲道理,首先要选好故事。故事选择要兼顾三个方面:一是深刻性,要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涵;二是生动性,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典型性,要有突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其次,要善于讲述故事。讲故事的实质,就是将理论植根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把在理论提炼过程中抽象掉的具体细节再次还原。通过理论的还原和情境化,故事实现了理论高度与生活温度的融通,让抽象的理论在故事中变得真实、鲜活起来。生动感人的故事,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沉浸其中的课堂,从而把理论的抽象化为触及学生心灵的感动。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生动实践故事,但不能把思政课讲成故事会。其中的关键在于,既要讲好故事,更要评好故事。如果说讲好故事是“画好龙”,评好故事就是“点好睛”。用故事讲道理,评好故事这个“点睛”的环节尤其不能缺。许多思政课教师注重讲故事,也善于讲故事,但学生依然不满足、不解渴,问题就出在缺少或是未能把握住“评好故事”这个关键环节。从理论到故事,是理论的还原;从讲故事到评故事,则是实践到理论的升华。缺少了对故事思想性、理论性的升华,思政课就会沦为简单堆砌的故事会。因此,能否评好故事,既彰显了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专业功底,也决定了能否用故事把道理讲实讲活、讲深讲透,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作者:冯秀军,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编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