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5 08:19来源:安徽日报

  毕业季将至,各类招聘活动正在火热开展。媒体调查发现,当前,招聘“两头”抢手“中间”遇冷等现象凸显。

  处于“两头”的博士和技工院校毕业生抢手,说明制造业人才缺口依然较大。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短缺程度加大的34个职业中,有16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如“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这些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的劳动力和高技术领域的劳动力需求旺盛,正是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岗位结构变化,也是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的直观体现。

  另一方面,毕业人数最多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找工作相对困难,暴露出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太匹配。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才供给的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错位;二是人才的培养层次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尤其在制造业领域,看起来从业门槛低,但其实对从业者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两头”是抢手的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中间”是大量遇冷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一冷一热之间,市场传递出结构性矛盾的信号,需要针对问题做出改变。

  改变高校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近年来,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学科设置的大而全、跟风追逐热门专业,忽视了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脱节。对此,高校应与时俱进,加快学科结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革,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注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优化调整就业政策。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面向应届生的新增岗位缩水,现场宣讲、线下招聘受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增加。面对困难,相关部门既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国企扩招吸纳就业,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又要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提供信息推送、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精准服务,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

  改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过高,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媒体调查发现,“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现象仍很突出。一些本科毕业生对一线制造业岗位嫌苦、嫌累、嫌待遇低,创业又难以承受风险,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在择业上花费大量时间。喊难叫难,不如主动克难。树立正确择业观、主动创业观和灵活就业观,根据市场状况,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练好内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攻坚克难、加倍努力,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面对市场需求变化,要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业布局,优化就业结构,加强社会保障,让更多毕业生有提升技能、实现价值的机会和能力,实现人岗适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韩小乔)



编辑:明亮